【心臟病】 又一運動選手猝死 過半心臟猝死源於做運動?

首頁 > 健康專題

【心臟病】 又一運動選手猝死 過半心臟猝死源於做運動?

早前年僅17歲的中國羽毛球運動員張志傑於比賽時,懷疑心臟病發猝死,令人惋惜。即使平日有恆常運動、理應較常人健康,但都有機會突然病發,防不勝防。

有醫生指出,最常發生猝死的原因是心律失常,而且超過一半的心臟猝死發生在運動中,如果是冠狀動脈的疾病,則幾乎全部都在運動中發生。因此不要以為經常運動,就可以減少心臟病的風險。參加高強度運動前,更應該檢查心臟健康狀況。


一、心臟病的種類

心臟病的症狀根據具體類型而異,常見症狀包括胸痛或胸悶、呼吸困難、心悸、疲倦、水腫、頭暈或昏厥。心臟病分為以下數種:

  1. 冠心病(冠狀動脈疾病):最常見的心臟病,因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,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(脂肪沉積在動脈壁上)引起。
  2. 心律不整(心律失常):心臟的節律異常,可能過快、過慢或不規律。常見類型包括房顫、室顫和心動過速。
  3. 心臟衰竭:一種心臟無法有效地泵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的狀態。衰竭可能由於心臟病變、心肌受損或高血壓等原因引起。
  4. 心肌病:心肌異常變化導致心臟功能不全,常見類型有擴張型心肌病、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。
  5. 心瓣膜病:心臟瓣膜的功能障礙,包括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,導致血流異常。常見的瓣膜病有二尖瓣脫垂、主動脈瓣狹窄等。
  6. 先天性心臟病:出生時就存在的心臟結構異常,例如房間隔缺損、室間隔缺損等。


二、心臟病成因及高風險因素

心臟病的成因通常是多因素的,包括遺傳、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。主要成因有:

  • 動脈粥樣硬化:脂肪、膽固醇等物質積聚在動脈壁上,形成斑塊,導致血管狹窄。
  • 高血壓:長期血壓升高會增加心臟負擔,損害動脈和心臟。
  • 心臟結構問題:如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臟病。
  • 感染:如風濕熱或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。

以下是一些高風險患上心臟病的因素

  1. 慢性病患者:長期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力衰竭的重要風險因素;而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亦會更高,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血管。
  2. 高膽固醇:高低密度脂蛋白(LDL)膽固醇水平會增加冠心病風險。
  3. 吸煙人士:吸煙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,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。
  4. 肥胖和不活動:肥胖和缺乏體力活動會增加高血壓、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風險。
  5. 遺傳:家族有心臟病史者風險較高。
  6. 性別及年齡:男性心臟病發病率高於女性,隨著年齡增長,風險增加。
  7. 過量飲酒: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高血壓和心臟損傷。


三、心臟病的治療與預防方法

初期的心臟病,可以利用藥物治療,如降血壓藥物或抗凝血藥物(薄血丸)。嚴重者,或需要手術和介入治療:

    • 冠狀動脈搭橋術(CABG:用於嚴重冠心病患者,通過搭橋手術恢復血流。
    • 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 (俗稱「通波仔」):通過介入手術放置支架,擴張狹窄的動脈。
    • 心臟起搏器和植入型除顫器(ICD:用於治療嚴重心律不整。
    • 瓣膜修復或更換:用於治療瓣膜病。


四、生活方式醫學

我們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預防患上心臟病,而患者也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緩和病情,早日回復健康身體。例如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、戒煙和限制飲酒、維持健康體重等。規律運動同樣重要,但應量力而為,避免進行強度過高的運動。

心臟病發的後果可能會致命,但通過定期檢查和治療,可以及早發現及痊癒。尤其是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士,更要加倍注意及定期體檢。市民從事高強度的體育訓練之前,亦應該先評估自己的心臟風險,有任何不舒服要即時停止運動,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檢查,可以有效降低心臟病風險並改善生活質量。



參考資料:

衞生防護中心 - 心臟病 (chp.gov.hk)

衞生防護中心 - 男性常見疾病 - 冠狀動脈心臟病 (chp.gov.hk)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- 認識冠心病 (hpa.gov.tw)

響應世界心臟日 預防心血管疾病 (info.gov.hk)

香港健康寶庫 - 香港公眾健康資訊及統計資料 - 冠心病 (healthyhk.gov.hk)

活出健康新方向 - 關於突發性心臟病 (change4health.gov.hk)



按enter鍵搜索或esc鍵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