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解後,你有沒有留意過自己的「便便」?原來,大便帶血及形狀改變都是大腸癌先兆!大腸癌新發病率及死亡率都是香港排名第二,2021年數據顯示,其新症數字將近5,900宗,死亡個案近2,300宗,即是每日有超過6名港人死於大腸癌!
大腸癌在的患病機率隨年紀增長而增加,尤其是50歲以上人士,需要加倍注意。不過,其實大腸癌是「早發現,易治癒」非常確實的好例子——過去10年發病率雖無下降,但自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後,男女性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。到底大腸癌的成因是什麼呢?我們又可以如何預防大腸癌呢?
大腸癌是在結腸或直腸內的的癌病,其癌細胞會持續生長,並逐漸擴散、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。大腸由不同類型的正常細胞組成,如發生基因突變,正常細胞或會由粘膜變成息肉,由息肉在變成大腸癌。大腸癌的形成時間可以長達十年,亦因為癌變過程長,所以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。早期大腸癌容易治愈,五年存活率超過90%,但第四期大腸癌的存活率僅15%。因此絕不能姑「息」,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
大腸癌的確實成因未明。不過有研究顯示,飲食習慣與大腸癌形成有很密切的關係。如長期進食纖維量低、紅肉或加工肉等食物,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。另外,缺乏運動、肥胖、有吸煙或飲酒習慣的人士要加倍小心。
數據亦反映,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,其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較同齡人高。不過,這並不是基因傳播,而是由於家族成員大多有相似的生活環境而致。
大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:
.大便帶血或直徑變小早期的大腸癌症狀並不明顯,更與其他疾病,如痔瘡、腸炎相似。如果症狀在短時間出現、持續並惡化,便要立刻尋求醫生協助。
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從飲食入手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良法。您亦應建立運動習慣,避免過量飲酒及戒煙,並留意「大便」或身體異常變化。大腸癌的徵狀有時與痔瘡和腸炎等其他良性疾病相似,所以最好是定期檢查。
常見大腸癌篩檢方法包括傳統大便隱血測試、基因檢測及大腸鏡檢查。政府就建議每2年1次定期大腸癌篩檢;而大腸鏡檢查就可以更精準發現大腸息肉及快速切除。
現時,50至75歲而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可以參加政府推行的「大腸癌篩查計劃」,UMP 旗下的聯合醫務中心及238日間手術及內視鏡中心亦有參加此計劃,免費與UMP醫生會面及進行大便隱血測試,如檢測結果呈陽性,則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。如有需要,可向各中心查詢及登記。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