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醫】望下條脷就知濕氣重?認識中醫辨症治療之道

首頁 > 健康專題

【中醫】望下條脷就知濕氣重?認識中醫辨症治療之道

巴黎奧運男子花劍決賽上,27歲的「劍神」張家朗衛冕金牌後興奮「伸脷」,被捕捉到的畫面引起網民熱議,有人以中醫角度指張家朗舌苔厚,可能是「濕氣重」。觀察舌頭顏色與形狀,是中醫診斷常見的方法之一。

中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,歷史悠久,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、氣血津液學說、臟腑經絡學說等。中醫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代,當時已有包含深刻的醫學理論和智慧,而且涵蓋諸多中國古代思維方法和邏輯思想的《黃帝內經》。


中醫辨症方法

中醫的辨症方法講求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:
1. 望診: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、舌苔、身體外部的變化等來了解內部病變。
2. 聞診: 通過聽聲音、聞氣味來分析病情。
3. 問診: 通過詢問病人的病史、症狀、生活習慣等來確定病因。
4. 切診: 通過把脈來了解病人的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。

中醫通過這四種診斷方法綜合分析,得出病人的「證」(病症),再針對「證」來治療,稱為「辨證論治」。


中醫養生調理之道

中醫強調預防為主,注重順時養生調理,根據二十四節氣,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和氣血通暢。中醫養生方法包括:
1. 飲食調理:強調食物的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和四性(寒、熱、溫、涼),並根據季節和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食材。
2. 運動養生: 通過適量的運動,如太極、氣功等來促進氣血流通,增強體質。
3. 情志調理:保持心情平和,避免情緒過度波動,以免損害身體的氣機。

4. 起居調理: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

中醫的治療方法

1. 中藥:中醫使用草藥、礦物和動物產品組成的藥方來治療疾病。藥方通常根據病人的體質、病情和環境條件而製訂。
2. 針灸:針灸通過在人體的經絡穴位上針刺或艾灸,調節人體內的氣血運行,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3. 拔罐:拔罐使用罐子透過排氣在皮膚上形成真空,通過負壓來刺激經絡和穴位,幫助排除體內濕氣、寒氣和毒素,改善血液循環。
4. 推拿:推拿是一種手法按摩技術,通過按壓、推拿經絡穴位來調節身體的氣血,緩解疼痛,放鬆肌肉。

5. 刮痧:刮痧是使用刮痧板在皮膚上刮擦,刺激經絡,促進氣血流通,排除體內毒素。


這些治療方法各有其適合的症狀,常常互相配合使用,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還有更多自然療法,例如食療、氣功和太極等,旨在幫助我們找回身體的平衡與和諧。

整體來說,中醫側重於整體調節和平衡,從根本上改善生活品質並提升整體健康水平,而西醫則更強調病因治療和科學驗證。由於中、西醫各有優勢,病人在一些情況下,可以採取中西醫協作的治療方式,追求相輔相成的效果。


立即了解更多聯合醫務中醫藥中心服務


參考資料:



按enter鍵搜索或esc鍵關閉